配资公司排名下载 1992年,张学良欲回东北,听说日本天皇即将访华后,随即取消回乡

发布日期:2024-08-11 02:18    点击次数:193

配资公司排名下载 1992年,张学良欲回东北,听说日本天皇即将访华后,随即取消回乡

1990年6月1日,台湾当局大张旗鼓地为张学良举行了九秩寿典,庆贺这个被蒋介石和蒋经国父子囚禁了大半辈子的将军的九十大寿。

这也就意味着,张学良长达54年的囚禁生涯终于结束。

在寿宴上,张学良不无遗憾地说:“人说虚度九十,我真是虚度九十,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毫无作为。我是一个罪人,自己都觉得万分惭愧,我何德何能蒙诸位朋友为我祝寿。”

这话有自谦之意,却又不乏自叹之情。

作为曾经名震东北的张少帅,在他听从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让东北军将士放下战刀,将整个东北拱手让给日本人的时候,他确实是“罪人”。

但当他面对日寇入侵,毅然兵谏蒋介石,迫使其同意统一对外抗日的时候,他又是“英雄”。

可也是因为这次兵谏,他36岁之后的人生基本都处于囚禁之中,成了一个没有上过抗日战场的将军。

前半生矛盾又复杂的张学良,经历了五十几年的囚禁,期间国民党的领导人都换了两三代,他被囚禁的地点也换了好几次,终于迎来了人身自由的这一刻。

他终于可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说一些自己想说的话了。

解禁次年3月10日,张学良带着赵四小姐赵一荻首次离开台湾,赴美探亲,这也给海内外所有为他奔走呼号的人一个积极的信号:他真的无须再受囚禁之苦了。

更让人们激动的是,张学良在机场,在新闻媒体面前说的话:“不排除到东北去的可能性”、“我要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

因为这两句话,人们不由得开始猜测:张学良要回家了吗?要回到大陆,回到东北看看了吗?

事实上,这不是他第一次表露出可能回家之意。在1991年2月中旬接受《纽约日报》记者采访的时候,他也曾公开表达过自己回访故乡的愿望。

但因为当时他还没有离开台湾,大多数人都以为这只是兴致所至,随口一说,因而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但这次在机场的表态不一样:他即将离开台湾前往美国,那么便不是没有可能从美国回访大陆。

在张学良的公开表态之后,3月24日,大陆同样做出了公开表态:非常欢迎张学良先生回家看看!

随后,大陆派出了吕正操上将赴美拜谒张学良,张氏帅府、元帅林、东北大学的恢复等工作陆续开展。

吕正操上将曾是东北军的人,也就是张学良的旧部,且同张学良一样是海城人。

早年吕正操在东三省讲武堂读书时,张学良又是他的老师;后来的西安事变,吕正操也曾参与其中。

定下这么一个人选去迎接张学良回国,大陆方面是深思熟虑、用心良苦的。

在吕正操出发之前,邓颖超同志还曾专门接见了他,并递上了一封亲笔写下的欢迎信:“先生阔别家乡多年,亲朋故旧均翘首以盼,难尽其言……愿以至诚,邀请先生伉俪在方便之时回访大陆,看看家乡故土,或扫墓、或省亲、或观光、或叙旧、或定居……”

鉴于政治原因比较复杂,吕正操此次赴美是以“私人会友”的名义开展的。

就在他到达美国的时候,祖炳民(美国华裔政界元老)还建议他:“你要是奉命邀请他,就不能到寿堂去,你是很有名气的人,人家一看就以为你是来统战的。”

这一年5月29日,吕正操终于在贝夫人家见到了张学良,此时两人作为战友已经足足半个世纪没见。

见面时两人便紧握双手,许久后才分开。两人见面还开起了玩笑,张学良说:“我迷信,信上帝!”

吕正操笑说:“我也迷信,信人民!”

这次会晤因太多人在的缘故,吕正操并没有提到邀请张学良回大陆的事情,而是就像普通的老友重聚一般聊一聊过去的事情,聊一聊分离期间的经历,聊一聊国内的形势等等。

次日傍晚,两人在曼哈顿瑞士银行总经理办公室的见面,才是真正的密谈,也涉及到了中央交给吕正操的使命。

吕正操将邓颖超的信交给了张学良后,因视力已经不大好的缘故,张学良几乎是将眼睛贴在了信纸上才一字一句读完。

张学良端详着邓颖超签名的时候,吕正操特意补充道:“这是周恩来夫人。”

张学良点点头:“周恩来我熟悉,这个人很好,请代我问候邓女士。”

半个月后,张学良复信邓颖超,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良寄居台湾,遐首云天,无日不有怀乡之感。一有机缘,定当踏上故土。”

因为两次见面的时间都不算太长,张学良提出了与吕正操的第三次见面。6月4日,两人在中国驻联合国大使李道豫别墅中相见。

聊天中有这样一句:“我很愿意到大陆,假如可能,我很愿意了解了解大陆的情况。……我自己的家乡,我也走一走,看一看。”

这次谈话两人深入谈了很多内容,吕正操还向张学良介绍了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的设想。

张学良不太愿意涉及到政治中,再次卷入两党之争的漩涡中,却也明确表示“我很愿意奔走,我是一直对国家主张和平统一的”。

两人的三次谈话中有两次是密谈,其中第二次更是只有张、吕二人在场。

但大陆方面派出旧部联络张学良,又积极为张学良回大陆事宜进行筹备已经足够让台湾当局有风雨欲来之感。

这样的动态开始让台湾当局感到不安。张学良不是普通人,他回归大陆在政治上的象征意义是非凡的。

随着此事被越炒越热,台湾当局也越来越坐不住——台湾某些报刊的“特派记者”从沈阳、北京等地发回了“现场报道”,称张学良亲属透露“少帅将于近期内返乡”,并称之为“划时代的返乡之旅”。

更有人称,张学良离台赴美之前,已经派张捷迁“潜赴”大陆,为自己的回乡之行预作安排。

张捷迁是当年东北大学的毕业生,后来留学美国。在蒋经国去世之前,他已经着手敦促国民党给张学良自由。

1988年,国民党方面口头上说会给张学良自由,实际上仍时时限制,张捷迁等人便公开在美国报纸上叫板:“如果张学良真的有自由,就应该允许他到美国来。如果不让他来美国参加东大校友会的活动,我们可以自费赴台,专为张学良祝寿。”

得知此事后张学良还专门写了一封信给张捷迁,劝告他:“凡事要理智些,不要太感情用事。冷静些,忍耐些,不要太性急。”

他还暗示自己的处境说:“时非其时,你们来不会见到我的。”

作为与张学良联系较为密切的人,张捷迁的动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张学良下一步动向的预示,因而在张捷迁回到大陆的消息一传出,台湾当局就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了。

实际上,张捷迁虽然此时的确在大陆,也曾经在离开美国前拜访过张学良,但张学良对于回大陆一事给出的答复是:“我不能偷偷摸摸地回去,我要光明正大地回去。”

显然,当时他还没有光明正大地回去的条件,所以只能暂时放弃这一想法。

而台湾的“特派记者”为了新闻性,只听了只言片语便抢先发稿,一下子刺激到了台湾当局敏感的神经。

张学良自己对此也是考虑了很久。他曾经公开说:“孔夫子的三思而后行对我一点用处也没有。我是莽撞的军人,从来就不用考虑这个字眼。”

但他其实要考量的东西还是很多的。

他赴美探亲的时候一直住在老友贝祖诒夫人家,贝夫人应当是比较了解他的想法的。

在接受采访时她说,自己曾经劝过张学良回大陆,还表示可以陪他回去。但张学良表示要和台湾方面商量商量。

他同吕正操谈话的时候也说:“要先回台湾征得同意,再确定回大陆的具体时间和日程。”

贝夫人清醒地指出:“你要是商量的话就回不去了。”

但她也知道,张学良是个很讲情面的性格,台湾方面好不容易让他出来探亲这一趟,他不想节外生枝。

在纽约期间,张学良成了贝夫人家附近一家中餐馆的常客。餐馆的老板葛大伟先生曾经问过他想不想家,张学良说:“哪能不想呢?”

“现在你人在美国,不正是个机会吗?”葛大伟说道。

张学良摇摇头说:“我当初答应了是到美国探亲,如果半路回去,这不是我的性格,也不仗义。”

鉴于此,张学良在当年4月22日接受《世界日报》记者采访时明白表示自己“不希望再卷入政治里”,因而“如果回去看看,势必又要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所以“目前没有回大陆的计划”。

面对特意来拜访自己的吕正操,他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6月26日,他回到了台湾,结束了自己第一次访美探亲之旅。

张学良真的不想回大陆,不想回到东北,自己真正的家乡看看吗?未必。

孩子结伴去洗澡,在一个陌生的水塘贸然下水,显然没有意识到水塘里潜伏的危险。孩子缺乏对陌生环境安全形势的评估能力,不会测水深,不会试水温,更不会对水塘产生畏惧感,这是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安全教育不到位,导致孩子的安全意识低下,在生活中发现不了险情,遇险而不知如何避险。因此,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加减乘除学得怎么样,还要教给孩子如何确保自己的生命安全,以提高孩子对环境安全的评估能力。有了对安全形势的评估能力,孩子的行事就会小心规范起来。

名字的个性与韵律:家庭价值观与孩子独特身份的体现!对此,中国姓名学专家田松灵贵珍大师做全面阐述。

但是处于他的位置上,就算他再不愿意被卷入政治中,他的一举一动都难免被有心人与政治挂钩。

在不愿意偷偷摸摸回大陆的情况下,他需要等待一个更好的时机才能回去。可惜,终其一生他都没有等到,有过的几次机会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错过了。

据原东北军将领、前铁道部部长郭维城将军透露,曾经有一位原东北军军长的儿子,为了张学良晚年能够回大陆的愿望,特意自费到台北各方活动,沟通了方方面面,也得到了张学良的允诺。

这一轮筹备可以算得上是万事俱备,只等张学良出发了。

台湾的媒体一如既往给出了报道。1992年8月下旬,《联合报》刊出了记者报道,称张学良将于九月上旬回乡,并强调此行“纯为私人探亲活动”、“绝不涉及任何政治活动及传达两岸任何讯息,也不做长期定居大陆的打算”。

报纸推测,张学良此次回大陆最主要的是为父亲张作霖扫墓拜祭,另外透露此次回乡已经获得台湾高层同意。

就在全世界的目光又聚集到张学良身上,等待着他的下一步行动的时候,历史又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8月中旬,已经90岁的张学良突然感冒,被迫住院。就在他刚刚感冒好出院的时候,又传来日本明仁天皇将于9月访华的消息。

按照张学良原本的规划,他打算在大陆逗留两三个月的,那就意味着他将与日本天皇一同在大陆,这刺痛了张学良敏感的神经。

日本这个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东北人民的心理阴影。这片黑土地被侵占的时间最久,这里的人民受苦受难的时间最长。

作为生长于东北的人,张学良对日本的痛恨可想而知,更何况他的父亲张大帅就是被日本人炸死在了皇姑屯。

终其一生,张学良对日本都采取绝对的厌恶和避而远之的态度。

张学良的朋友黄绣球曾经讲过一件事:在夏威夷海滩的兵器馆外,他要给张学良拍一张手捧兰花展证书的照片时,张学良指着日军坦克说:“离它远点,我烦它。”(参考赵杰:《少帅老矣,为何不归——专家解读张学良晚年未归大陆之谜》)

此外,张学良获悉大陆方面就由谁来联络他一事产生了分歧,误以为大陆方面对他回乡一事有不同意见,便取消了这次返乡计划。

不得不说世事难料,这原本是张学良返回大陆最好的一次机会。

此次返乡未成,下一次契机很快出现:1993年春季,张学良曾经担任过校长的东北大学即将复校。

张学良本人也很高兴,于1992年11月30日亲笔题写“东北大学”校名。

他自己似乎也是想要借这次机会回乡一游的。

1993年1月15日,在台北接受《东京新闻》记者采访时,他高度赞扬了周总理对于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释放蒋介石和解决混乱事态发生的作用。

周总理绝对是国内最为赞赏张学良的人之一,突然在采访中提到周总理,或许表明张学良有回大陆的意向了。

然而他终究是顾虑太多。据张捷迁所说,张学良顾虑到当年4月下旬即将在新加坡举行首次两岸半官方的“汪辜会谈”,他生怕自己这次回乡会与这次会谈牵扯到一起,从而被人冠以浓厚的政治意味。

因而,他想要等等政治气候更合适的时候,最好是两岸的谈判有了圆满的结果和完善的协议时再考虑回乡。

还有一个次要原因:此时赵一荻因患骨质疏松症而住院治疗,张学良自己的骨刺症也还没有痊愈。

身体加上政治的双重原因共同作用,让张学良再次放弃了回到大陆的念头。

因而,4月13日,面对前来迎接他回沈阳的张捷迁,张学良只表示接受了两项名誉职务:东北大学名誉校长与名誉董事长,但明确表示暂时不回大陆了。

因东北大学而起的契机原本还有另一次:1994年,已经移居美国夏威夷的张学良夫妇表示将于5月到沈阳视察东北大学,这次的契机是5月下旬东北大学原定成立董事会。

天公不作美,就在张学良夫妇已经明确表示,在接到东北大学正式邀请函后,将于5月21日飞抵沈阳的情况下,东北大学成立董事会一事却延期了。

没有接到正式邀请函的张学良夫妇的返乡计划,又一次搁浅了。

张学良似乎还保持了乐观的心态。1995年6月,我国战略情报学专家阎宝航之女阎明光前去祝寿,顺便邀请张学良回乡小住。

张学良称自己“身体欠佳,无法前往”,却又宽慰道:“会有机会的。”

机会不能说没有,但对于一位年过九旬的老人来说,他“身体欠佳”的时候已经比他“有机会”的时候更多了。身体更不好的是陪伴张学良多年的赵一荻,她晚年的病痛比张学良更多。

贝夫人就曾经谈起,张学良很早就对她说过赵一荻的身体不好,动过好多次手术。如果赵一荻不回大陆,他也不会回去。

这也是张学良的性格决定的——他重情义,赵一荻作为他实际上的妻子,他一定要与她同行,确保她身体好才会考虑回大陆的事情。

提到张学良,总会提到赵四小姐赵一荻,晚年人们所称的“张学良夫妇”基本指代的也是他们二人。

但赵一荻与张学良之间只有晚年的一场婚礼,真正与张学良有过一纸婚约的是于凤至。

1927年,26岁的张学良在天津结识了刚刚15岁的赵一荻,两人一见钟情,私定终身,赵一荻甚至决意与张学良一同私奔。

害怕得很的赵家人声明与赵一荻断绝关系,大帅府的人也不愿意接受她。还是于凤至力排众议,让赵一荻以“秘书”身份留在了张学良身边,还在大帅府之外给她修建了专门的居所。

于凤至后来因乳腺癌不得不去美国治疗,自此定居洛杉矶。尽管她余生都以“张太太”自居,为营救张学良付出了许多努力,张学良对自己的夫人也始终是敬重、有感情的。

但在他被囚禁的日子里,一直陪在他身边的还是赵一荻。

蒋介石囚禁张学良期间,仅允许于凤至和赵一荻之中的一人陪伴她。当于凤至在的时候,赵一荻动身去了香港,得到自己兄长的照顾。

1941年于凤至因病离开后,在香港过着锦衣玉食生活的赵一荻毅然去到了贵州的修文县,与自己的儿子分离,在战乱之中陪在了张学良身边。

晚年她在自己的书中这样写道:“为什么才肯舍己?只有为了爱。”这也算是她这一生不惜名节、不惜自由、不惜生命陪伴张学良的真实写照了。

在于凤至出于对张学良的安全的顾虑同意离婚之后,1964年7月,张学良举行了同赵一荻的婚礼。

这次婚礼后两人仍旧是囚禁在一起的,期间多次被转移关押地点。因为这段奔波的生活,自小也算是锦衣玉食的赵一荻身体一直不大好,晚年曾经患上红斑狼疮,还因为长期抽烟出现的肺癌切去了半片肺叶,时常呼吸困难。

对于赵一荻,张学良也是有着深厚感情的,知道对方不愿意离开他,而他也不忍让赵一荻承受离别之苦。

赵一荻对于回大陆一事是有点抵触的,出于政治、身体等多方面的考虑,她曾经多次反对张学良返回大陆。

为此郭冠英还曾经借评说张学良暗暗批评过他:“他(张学良)本来是英雄,一个人老了,但是被短见包围了。”

后来张学良和赵一荻选择美国夏威夷定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觉得那里的气候与居住环境合两人心意;另外两人都是基督徒,还可以随时有地方做礼拜。

选择好了“养老”的地方,身体又不是特别好,两人就更不愿意轻易出远门了。

郭冠英曾经说,张学良多次告诉他:“对东北想极了!很想回东北。”

但在因为种种原因,在尚还健康的时候未能成行后,显然他也知道机会越来越少了。

1999年,赵杰赴美采访时曾经给张学良带去了有瓦铭的元帅林(张作霖陵园)琉璃瓦。据美媒介绍,张学良见瓦后泪水涟涟,却已经断了回乡祭扫之心。

同年,张学良的女儿张闾英接受采访时也不无伤感地表示:“他现在的心情还和从前一样,但他的身体状况不允许了。年龄大了想回去不容易。”“回去给东北同乡们捎个话吧,父亲回不去了。”

2000年时,已经99岁的张学良因肺炎住院,十分危急,尽管最后抢救过来了,却仍被医生叮嘱:年纪太大,不适宜长途旅行。

回祖国的希望因此而愈加渺茫。他百岁华诞二十余天后,赵一荻病逝,给了张学良巨大的打击。

一年后的2001年10月14日(夏威夷时间)配资公司排名下载,这位百岁老人,终究是带着未曾回乡的遗憾永远闭上了眼睛。

发布于:天津市